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11 个项目
年代: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1912-1949)
年代:习近平时期(2013—)
档案主题:The Cultural Revolution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11 items
图书
在历史的风陵渡口
本书是高华继《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之后又一力作,从作者一九八八年至二○○四年发表的论文精选而成,涵盖民国史、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等领域。高华捕捉历史过程中“现在”和“过去”的互动关联,对这场影响深远的中国共产党革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严谨实证的研究方法,勾画了历史复杂斑斓的画面,呈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多重面向。
图书
血书:林昭的信仰、抗争与殉道之旅
本书是美国杜克大学连曦教授的心血之作。2018年3月,由美国Basic图书出版公司(Basic Books)出版英文版本。2021年由台湾商务出版社出版中文版。本书基于大量的史料以及第一手的访查,重新建构林昭的一生。描绘了新中国诞生前后的政治发展,呈现了大时代下知识分子坚韧的意志与信念。 如需购买本书,请访问[出版商](https://www.cptw.com.tw/book/06040162)或书商。
图书
中国“左祸”
本书作者陆建华(笔名文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蓝皮书》副主编,1996年当选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共党史上的历次激进政治运动,从建党初期一直讲到十年文革。2005年,陆因涉记者程翔“间谍案”,被中国以“涉嫌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本书于1993年由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
图书
20世纪后半叶历史解密
图书
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高尔泰在海外流亡期间撰写的一本散文集,分为三卷。在这本书中,高尔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家乡江苏小镇高淳,到苏州,再到兰州、酒泉、敦煌、北京、成都,直到美国,高尔泰的命运随着历史跌宕起伏,历经苦难、家破人亡,最后不得不流亡异国。尽管这部作品极具文学性,但高尔泰在书中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和地名,使这部作品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他对大饥荒,以及对敦煌研究院在 "文革 "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残酷打压等的书写。 高尔泰在一次[访谈](https://web.archive.org/web/20240130211408/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804.html)中回答为什么写这本书时说道,“所谓寻找家园,无非就是寻找意义……人生短暂渺小,它的意义,只能植根于身外大的世界和长的历史。我的漂泊感和无意义感,也就是一种世界没有秩序、历史没有逻辑、个人没有着落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宿命。我写作,无非就是对这种宿命的抗拒。” 2004年,《寻找家园》前两卷审查删节版本由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但仍有删节。本站上传版本为2009年由台湾印刻出版社出版的繁体三卷足本。
图书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是毛统治中国 本书展示了毛泽东戏剧的一生,揭示了大量闻所未闻的事实:毛为什么会加入共产党,怎样坐上中共第一把交椅,又是如何一步步夺取中国。作家张戎夫妇为完成这本书,花费十年,访问过数百名毛的亲友,与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见证者及各国政要等。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6%AF%9B%E6%B3%BD%E4%B8%9C%E9%B2%9C%E4%B8%BA%E4%BA%BA%E7%9F%A5%E7%9A%84%E6%95%85%E4%BA%8B-%E5%BC%B5%E6%88%8E/dp/6263100389。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上)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图书
新发现的毛泽东 (下)
作者王若水早年在北京大学学习哲学。曾担任中共党报《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并得以参与高层意识形态的讨论,对毛泽东的为人和毛泽东思想有深刻的认识。他是中共体制内难得的一位有独立人格以及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在他因癌症去世后,他的妻子冯媛帮助他整理出这本遗著,2002年由明报出版社出版,被评价为“第一部最为全面、最为深入论述毛泽东和他思想的著作。”
图书
薛明剑、孙冶方兄弟
本书是介绍中国两位经济学家薛明剑和孙冶方兄弟的一本著作。薛明剑(1895-1980,原名薛萼培,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后改名,“明剑”意指“剑除满清,为朱明报复”)是“中国近代民族企业经济学的创始人,现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民间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学者”(作者自序)。他曾任中华民国国大代表、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及民选立法委员。孙冶方(1908-1983,原名薛萼果,因作为地下共产党员遭逮捕获释后为安全而改名)则是共产党员,1949年后中国的重要经济学家,在文革中受过迫害,改革开放后再度受到重视。 作者讲述了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同时指出即使身处不同的政治壁垒,两人对于民生(人道)的关注与实践其实殊途同归。 本书 2009 年在中国三联书店出版社首次出版,2014年中国经济出版社拟再版,但签订再版合同后却因审查而未果。本站上传的版本为2023年在博登书屋出版的版本。
图书
谁是新中国
作者辛灏年试图分析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现代史,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乃是专制制度的复辟,中华民国才代表了中国走向共和之路。本书上卷对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进行辩护及澄清,认为国民党不是中共所称的“反动派”,下卷则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历史展开批判。该书于1999年由美国蓝天出版社(Blue Sky Publishing House)首印,2012年6月由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再版。
图书
我穿过的河流
这部名为《我穿过的河流》的著作,是20世纪维吾尔历史上著名军事指挥官、1940年代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参与者,以及在维吾尔民间广为人知的传奇人物——索帕洪·苏吾维罗夫的回忆录。 该书虽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中国政府始终未允许其完整出版。直到原始手稿完成三十年后,即作者逝世十周年之际,这部回忆录才经过出版社和宣传部门层层审查,最终于2011年由北京的民族出版社以删节版形式面世。 20世纪上半叶维吾尔政治史上发生了两次重大民族革命——1933-1934年喀什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与1944-1949年伊宁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中共政权建立以来,这两次革命及其影响在官方史学叙述中始终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甚至被禁止讨论的话题。关于这段历史,绝大多数出版物都只能在中国政府宣传机构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表述。历史见证者们不受政治限制的原始记录、回忆录,以及新疆当地民众关于自己历史经历的叙述,始终未能获得出版机会。 那么,民间历史见证者们究竟如何描述1931年始于哈密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维吾尔地区的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以及由此于1933年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4年9月伊犁爆发维吾尔和哈萨克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族革命,同年11月12日伊宁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又有怎样的叙述?这两次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1949年后中共接管新疆后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索帕洪·苏维罗夫的这部著作,正是从见证者视角(而非官方立场)部分回答上述问题的珍贵原始记录。这部回忆录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不仅是历史的直接参与者,还见证了20世纪维吾尔历史上两次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作者自1939年起长期在军队服役,经历了新疆南北诸多战役;1945年初,他开始在伊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民族军中担任高级军官职务。书中的真实经历与见闻实录,对于理解1940年代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的内幕进程,以及中苏关系在边疆地区的复杂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回忆录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展开。前半部分详细记述了1931年哈密爆发的民族革命的根源及其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新疆军阀统治者金树仁企图派兵镇压当地民众起义、军阀盛世才在哈密和吐鲁番屠杀当地民众、苏联通过蒙古拉拢和加尼亚孜·哈吉等民族革命领导人、民族革命向南疆扩展并于1933年在喀什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以及1937年盛世才依靠苏联军事力量血腥镇压民族革命等重大事件。 回忆录中段主要记录了索帕洪于1936年进入黄埔军校乌鲁木齐分校学习、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喀什骑兵第31团服役、此后长期担任军官并参与多次战斗,以及1945年2月率部起义反抗国民党统治并最终加入伊犁东突厥斯坦民族军的经历。 回忆录后段重点记载了1944年9月伊犁爆发的维吾尔和哈萨克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族革命,以及随后在伊宁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详细情况。作者特别记述了自己如何从国民党军队的连长转变为东突厥斯坦民族军的上校级指挥官、1945年7月至10月担任民族军南线指挥官并指挥解放阿克苏战役、后返回伊犁在民族军总司令部担任要职的经历,以及中共侵占新疆后民族军被解散的经过及其本人被迫退役、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遭受政治压迫的遭遇。 该书的出版说明指出,原稿共11章的回忆录被删减至近6章内容,数百页原始材料被剔除。书中部分章节段落被调整以适应中国政府关于"三区革命"的官方叙述。尽管这些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原稿的完整性与见证者叙述的真实性,但该书作为民族革命见证者与军事指挥官的人生历程记录,对于理解20世纪维吾尔政治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