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75 个项目

使用以下过滤条件查找内容

  • 档案主题

    • 口述与亲历 (165)
    • 共产党党史 (143)
    • 公民社会 (113)
    • 民间思想史 (91)
    • 文化大革命 (69)
    • 知识分子 (65)
    • 言论与出版自由 (61)
    • 大跃进/大饥荒 (60)
    • 争取民主权利 (58)
    • 共产党政治体制 (53)
    • 反右运动 (47)
    • 饥荒 (46)
    • 八九民运和天安门镇压 (43)
    • 司法与人权 (43)
    • 毛泽东 (42)
    • 妇女与女权主义 (39)
    • 农民权利与农村问题 (25)
    • 早期共产党 (24)
    • 党内斗争与清洗 (19)
    • 公共卫生 (19)
    • 民间生活 (19)
    • 性与性别 (12)
    • 新冠疫情 (11)
    • 劳工 (11)
    • 经济体制与改革 (11)
    • 教育 (11)
    • 少数民族 (10)
    • 基于信仰的镇压和迫害 (10)
    • 宗教信仰 (8)
    • 信访制度及访民 (5)
    • 自然灾害 (5)
    • 土地改革(1947-1953) (4)
    • 自由主义 (4)
    • 白纸运动 (4)
    • 残障 (3)
    • 三峡工程 (2)
    • 拆迁移民 (1)
    • 环境 (1)

  • 档案形式

    • 图书 (170)
    • 电影及视频 (106)
    • 文章 (42)
    • 简报 (18)
    • 期刊 (8)
    • 官方文件及资料 (6)
    • 数据库 (2)
    • 展览 (1)

  • 年代

    •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 (168)
    • 毛泽东时期(1949-1978) (133)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69)
    • 大跃进/大饥荒时期(1958-1962) (52)
    • 反右运动时期(1957-1958) (48)
    • 习近平时期(2013—) (35)
    • 民国时期(1912-1949) (34)
    •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1935-1948) (11)
    •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8)
    • 中国共产党江西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1928-1937) (7)
    •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1927-1937) (5)
    •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1945-1949) (5)
    • East Turkestan Republic Period (1944-1949) (1)
    • 习近平时期(2013—) (1)

  • 创作者

    • 老虎庙 (60)
    • 艾晓明 (20)
    • 胡杰 (18)
    • 香港言语治疗师总工会 (6)
    • 依娃 (4)
    • 高华 (4)
    • 向承鉴 (4)
    • 胡平 (3)
    • 江雪 (3)
    • 李锐 (3)
    • 林昭 (3)
    • 武宜三 (3)
    • 徐友渔 (3)
    • 杨继绳 (3)
    • 中国劳工通讯 (3)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
    • 韩东方 (3)
    • 鲍朴 (2)
    • 陈永发 (2)
    • 崔卫平 (2)
    • 戴晴 (2)
    • 丁抒 (2)
    • 冯媛 (2)
    • 甘粹 (2)
    • 何清涟 (2)
    • 金辉 (2)
    • 李江琳 (2)
    • 廖亦武 (2)
    • 刘文忠 (2)
    • 刘晓波 (2)
    • 申渊 (2)
    • 宋永毅 (2)
    • 王力雄 (2)
    • 王年一 (2)
    • 王若水 (2)
    • 王晓林 (2)
    • 吴仁华 (2)
    • 武文军 (2)
    • 笑蜀 (2)
    • 杨奎松 (2)
    • 杨显惠 (2)
    • 杨小凯 (2)
    • 其他 (2)
    • 张彦 (2)
    • 卜伟华 (1)
    • 张戎 (1)
    • 陈斌 (1)
    • 陈诚 (1)
    • 陈峰 (1)
    • 陈品霖 (1)

  • 年代: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1966-1976)
  • 年代:Yan’an Period (1935-1948)

75 items

图书

传奇作家的传奇婚恋

本书作者吴越,曾任多家媒体编辑(包括语文出版社)。本书作为吴越的回忆录,再现了作者在不同社会境况下的个人命运浮沉,折射出在反右、文革的特殊年代,被政治浪潮裹挟的一代知识人的坎坷和无奈。书中作者讲述了特殊政治环境里个体的婚姻与恋爱,剖析了政治劳教制度的畸形和荒诞,及其对人性的冲击。 购书链接:https://www.amazon.com/%E4%BC%A0%E5%A5%87%E4%BD%9C%E5%AE%B6%E7%9A%84%E4%BC%A0%E5%A5%87%E5%A9%9A%E6%81%8B/dp/B00U5Q1DYQ。
图书

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从1968年到1980年间,先后有1700中国城市青年被遣送到农村。这是一场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也是一场彻底的政治运动,被命名为“上山下乡运动”。这是史无前例的。这场运动对整整一代中国城镇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秩序,使他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影响到他们的家庭,以及整个社会。法国汉学家潘鸣啸的这本书,揭示了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也探讨了这场运动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上的深刻印记,以及它所处的历史位置。
图书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图书

文革三大屠杀案

图书

延安日记

《延安日记》的作者彼得·弗拉基米洛夫(中文名孙平)是苏联人。该书中文版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于上世纪80年代,后于2004年3月再版。1942年至1945年,彼得以“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的身份到了延安。他以日记形式记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形,包括延安的“鸦片经济”。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背景,记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共与当时驻延安的美国军事观察组的接触和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等问题也有评述。
图书

思痛录

图书

新中国三十年

作者唐德刚是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擅长口述历史。后半生定居美国,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在历史学方面,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民治”三大阶段。此书原名《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在大陆发行时改用《新中国三十年》。
影视

我虽死去

《我虽死去》是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女子中学副校长卞仲耘的纪录片。1966年8月5日文化大革命红八月期间,卞仲耘被她的学生打死。卞仲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卞被打死的当晚,邓小平的两个女儿邓楠、邓榕将卞的死讯告诉她的丈夫,并指示不能讲卞是被打死的,只能讲她患有高血压,系因病死亡。这一事件最终没有任何人受到刑事追责。 导演胡杰在该片中采访了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王晶垚曾用相机拍下卞氏的遗体,并保存了她的随身物品。在这部纪录片中,王晶垚向胡杰展示了这些物品,并讲述了卞的生平及其在文革中的经历。在片尾,胡杰列出了1966年8月在北京遇难的201名教师的名字。这部纪录片通过呈现个人在文革中受到的伤害,反映出文革暴力造成的深远影响。
图书

走过那个时代

本书作者王凌云女士是“六四”学生领袖王丹的母亲。她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在天安门旁边的国家博物馆工作数十年。这部回忆录于2021年在台湾出版,作者见证了中国现代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包括1989年的天安门民主运动。 此处为本书购买链接: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73162681985770003
文章

王年一、何蜀、陈昭:毛泽东逼出来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

王年一是中国国内的文革史专家。他比较早地提出林彪叛逃是受毛泽东逼迫。这在中国长期是被视为禁忌的观点。
图书

谁是新中国

作者辛灏年试图分析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现代史,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乃是专制制度的复辟,中华民国才代表了中国走向共和之路。本书上卷对中国国民党的历史进行辩护及澄清,认为国民党不是中共所称的“反动派”,下卷则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历史展开批判。该书于1999年由美国蓝天出版社(Blue Sky Publishing House)首印,2012年6月由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再版。
图书

延安整风实录

1940年代发生在陕北延安的整风运动。该书作者是体制内学者,试图记述延安和各根据地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分析其缘由和逻辑发展结果。资料丰富、独具特色。该书1999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

刘文彩真相

20世纪中叶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晚年几乎耗尽家产兴办教育、修桥铺路,在当地是著名的“大善人”。但在1957年以后的“大跃进”运动以及文革中,他的形象被中共极左的意识形态宣传逐步“改造”,最终被塑造成“中国三千年恶霸地主”的总典型。 作为民国时期川南地区的巨大财富控制者,刘文彩早年确实曾依靠掠夺而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晚年将大部分资产投向公益。他出资并主持修建了成都至大邑的公路,推动万成堰水利工程而惠及数十万农民,并几乎耗尽家产创办文彩中学(今安仁中学),这所学校在当时堪称四川最好的民办学府。在当地民众的记忆里,刘文彩收的地租低于1949年后政府征收的公粮。他每遇年节必接济贫困户,而且经常公允地主持和调节民间纠纷,被人们称赞。但这些事实在极左的宣传中被彻底抹去,官方刻意编造的“水牢”、“收租院雕塑”等经过艺术夸张的仇恨教育素材,使刘文彩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地主恶霸”,与宣传中的黄世仁、南霸天、周扒皮并列。 1999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笑蜀所著的《刘文彩真相》一书,该书在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澄清了加在刘文彩身上的众多不实之词,还原了刘文彩的真实形象。是一部突破意识形态禁锢,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平反”的一部力作。
图书

我穿过的河流

这部名为《我穿过的河流》的著作,是20世纪维吾尔历史上著名军事指挥官、1940年代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参与者,以及在维吾尔民间广为人知的传奇人物——索帕洪·苏吾维罗夫的回忆录。 该书虽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但中国政府始终未允许其完整出版。直到原始手稿完成三十年后,即作者逝世十周年之际,这部回忆录才经过出版社和宣传部门层层审查,最终于2011年由北京的民族出版社以删节版形式面世。 20世纪上半叶维吾尔政治史上发生了两次重大民族革命——1933-1934年喀什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与1944-1949年伊宁建立东突厥斯坦共和国。自中共政权建立以来,这两次革命及其影响在官方史学叙述中始终是政治敏感性极强甚至被禁止讨论的话题。关于这段历史,绝大多数出版物都只能在中国政府宣传机构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表述。历史见证者们不受政治限制的原始记录、回忆录,以及新疆当地民众关于自己历史经历的叙述,始终未能获得出版机会。 那么,民间历史见证者们究竟如何描述1931年始于哈密并迅速蔓延至整个维吾尔地区的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以及由此于1933年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4年9月伊犁爆发维吾尔和哈萨克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族革命,同年11月12日伊宁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共和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又有怎样的叙述?这两次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1949年后中共接管新疆后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索帕洪·苏维罗夫的这部著作,正是从见证者视角(而非官方立场)部分回答上述问题的珍贵原始记录。这部回忆录的独特价值在于:作者不仅是历史的直接参与者,还见证了20世纪维吾尔历史上两次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作者自1939年起长期在军队服役,经历了新疆南北诸多战役;1945年初,他开始在伊犁东突厥斯坦共和国民族军中担任高级军官职务。书中的真实经历与见闻实录,对于理解1940年代东突厥斯坦民族革命的内幕进程,以及中苏关系在边疆地区的复杂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回忆录从作者的童年经历展开。前半部分详细记述了1931年哈密爆发的民族革命的根源及其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新疆军阀统治者金树仁企图派兵镇压当地民众起义、军阀盛世才在哈密和吐鲁番屠杀当地民众、苏联通过蒙古拉拢和加尼亚孜·哈吉等民族革命领导人、民族革命向南疆扩展并于1933年在喀什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以及1937年盛世才依靠苏联军事力量血腥镇压民族革命等重大事件。 回忆录中段主要记录了索帕洪于1936年进入黄埔军校乌鲁木齐分校学习、1939年毕业后被分配至喀什骑兵第31团服役、此后长期担任军官并参与多次战斗,以及1945年2月率部起义反抗国民党统治并最终加入伊犁东突厥斯坦民族军的经历。 回忆录后段重点记载了1944年9月伊犁爆发的维吾尔和哈萨克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族革命,以及随后在伊宁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共和国的详细情况。作者特别记述了自己如何从国民党军队的连长转变为东突厥斯坦民族军的上校级指挥官、1945年7月至10月担任民族军南线指挥官并指挥解放阿克苏战役、后返回伊犁在民族军总司令部担任要职的经历,以及中共侵占新疆后民族军被解散的经过及其本人被迫退役、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遭受政治压迫的遭遇。 该书的出版说明指出,原稿共11章的回忆录被删减至近6章内容,数百页原始材料被剔除。书中部分章节段落被调整以适应中国政府关于"三区革命"的官方叙述。尽管这些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原稿的完整性与见证者叙述的真实性,但该书作为民族革命见证者与军事指挥官的人生历程记录,对于理解20世纪维吾尔政治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书

被眼泪浸湿的土地

该书是海外维吾尔社会最早用维吾尔语出版的回忆录之一。该书详细描述了维吾尔知识分子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悲惨经历,填补了这一领域历史资料的空白。作者苏云古丽·恰尼谢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1957年至1982年间,在新疆的维吾尔青年知识分子的动荡经历和悲剧命运。 1957年9月,年仅17岁的苏云古丽被录取进新疆医学院。此时,毛泽东在全中国范围内发起的“双百”运动(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对党提意见)刚刚结束,整风运动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展“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苏云古丽与其他维吾尔族同学一起被迫参加“鸣放”和整风会议,而他们提出的观点导致他们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迫害。 1962年,这些学生宿舍秘密集会,成立“东突厥斯坦劳动人民党”,由苏云古丽·恰尼谢夫担任秘书,计划开展秘密政治斗争活动,以摆脱中共统治。仅仅几个月后,由于中共公安机关安插在学生中的密探告密,该组织被揭发。包括苏云古丽在内的数十名维吾尔族学生被逮捕。 在之后的很多年里,苏云古丽经历监狱服刑、在劳改营接受强制劳动,以及在人民公社接受劳动改造,精神和肉体上都受到严重摧残。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开始为大批的“右派”平反,同时中共的民族政策也开始“软化”,但是像苏云古丽这样被贴上政治犯标签的维吾尔族学生,案件始终未得到平反。198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氛围下,苏云古丽也未能获得任何形式的“平反”。她最终带着全家离开故土,移民澳大利亚。 这部回忆录是苏云古丽·恰尼谢夫在流亡期间,根据她的日记、狱中笔记,以及回忆整理记录而成。全书近700页,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经历的简单叙述,更是记录了从195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一代维吾尔族大学生动荡的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尤其是维吾尔族知识分子在中共政权下的悲惨命运。 该书于2006年首次由伊斯坦布尔的塔克拉玛干维吾尔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外维吾尔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畅销书。2015年以更大印数再版。2018年英译缩写本在英国出版。民间档案馆提供该书维语版的PDF,<a href="https://www.foyles.co.uk/book/the-land-drenched-in-tears/s-y-ng-l-chanisheff/9781910886380">英文缩写版《The Land Drenched in Tears》可于此处购买</a>。
显示第 61–75 条结果,总计 75 条
  • «
  • 1
  • 2
  • 3
  • 4(current)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