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En
Zh
Open main menu
关于我们
全部馆藏
民间历史地图
创作者
民间历史简报
联系我们
其他资源
全部馆藏
显示集合中的 6 个项目
年代:习近平时期(2013—)
年代:Maoist Era (1949-1978)
档案主题:Justice and Human Rights
仅条目标题和简介
全文
排序
标题升序
标题降序
创作者升序
创作者降序
创建日期升序
创建日期降序
每页
10
20
50
6 items
电影及视频
和凤鸣
《和凤鸣》是导演王兵的第二个纪录长片。影片主要通过主人公和凤鸣的叙述,记录了中国从20世纪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个个体经历的漫长而悲惨的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17岁的和凤鸣积极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她与丈夫一起在某省的日报社做新闻记者工作。1957年中国共产党发起反右倾斗争运动,她的丈夫在某省日报发表了三篇文章后被打成右派。她受到丈夫的牵连也被打成右派。在长达几个月的批斗中,她忍受不了其他人对她的折磨几次自杀未成。晚上她回到家里,丈夫抱着她,眼泪第一次掉在她的肩上。 1958年4月,和凤鸣和丈夫分别被强制送往中国西部的两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思想。她在农场的两年半时间里,经历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饥饿、死亡以及人格上的摧残。1960年,她接到了父亲的一封信,得知自己丈夫的生命危在旦夕,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一些吃的,冒着大雪赶到她丈夫劳动的农场,然而,她的丈夫已经被饿死了。 在以后的20年里,和凤鸣头戴右派帽子,带着年幼的两个孩子苟且偷生地活着,直至1979年被平反,1991年她重返自己丈夫死去的劳教农场,希望能找到丈夫的坟堆,然而最终她没有找到。晚年的和凤鸣不畏惧周围的压力,用笔和泪水将自己痛苦的生活记录下来。 《和凤鸣》于2007年在日本山形市举行的“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荣获国际竞赛单元大奖。
影视
我虽死去
《我虽死去》是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女子中学副校长卞仲耘的纪录片。1966年8月5日文化大革命红八月期间,卞仲耘被她的学生打死。卞仲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卞被打死的当晚,邓小平的两个女儿邓楠、邓榕将卞的死讯告诉她的丈夫,并指示不能讲卞是被打死的,只能讲她患有高血压,系因病死亡。这一事件最终没有任何人受到刑事追责。 导演胡杰在该片中采访了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垚。王晶垚曾用相机拍下卞氏的遗体,并保存了她的随身物品。在这部纪录片中,王晶垚向胡杰展示了这些物品,并讲述了卞的生平及其在文革中的经历。在片尾,胡杰列出了1966年8月在北京遇难的201名教师的名字。这部纪录片通过呈现个人在文革中受到的伤害,反映出文革暴力造成的深远影响。
期刊
立誌
《立誌》是香港《立場新聞》特刊,聚焦香港2019年社会运动。 香港《立場新聞》成立于2014年12月30日,于2021年12月29日遭香港国安处搜查后停止运营。 香港警方指控《立場新聞》不断刊登多篇煽动性文章,违反《刑事罪行条例》第九条及第十条“串谋发布煽动刊物罪”,并以此起诉前总编辑锺沛权、前署理总编辑林绍桐及《立場新聞》母公司。《立誌》的序言也被控方作为证据在法庭开示。 序言中,编者提到,《立誌》“出版過程歷盡波折,尤其在《國安法》的威脅下,特刊幾近難產。”《立誌》精选《立場新聞》在2019年香港社会运动期间的报道、摄影作品和数据统计,涵盖催泪弹的“科学”、抗争中的创意、行动的代价等主题,为读者展现香港历史的第一手记录。 2021年12月30日,遭到起诉的锺沛权和林绍桐申请保释被拒,因而继续还押。而在遭警方扣留约30个小时后,《立場新聞》董事吴霭仪、何韵诗、方敏生和周达智则获准保释。 针对《立場新聞》的审判于2022年10月展开,历时57日审讯,裁决时间经三度押后,最终到2024年8月29日作出判决,案件由起诉至裁决已横跨33个月。 最终,法官郭伟健裁定锺沛权、林绍桐和其母公司罪成,认定《立場新聞》的政治理念是本土主义,同时“意图煽动憎恨中国中央政府或香港政府及憎恨司法”,裁定具有犯罪意图。控方呈堂的17篇文章中,共11篇被法官裁定具煽动意图;锺沛权及林绍桐分别被法院判囚21个月和11个月。
电影及视频
红日风暴
1955 年 5 月,毛泽东发起了一场全国性“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在民间和学界被广泛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第一场大规模文字狱。 运动的中心人物胡风是一位诗人、评论家、理论家、翻译家。他曾师从鲁迅,受其启发走上反抗旧社会、追求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他被认为是鲁迅新文学运动的继承人,曾任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部长,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曾创办《七月》和《希望》杂志,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左翼诗人和作家。因为秉持鲁迅的批判精神,坚持作家应该是独立的主观个体、而非共产党附庸的观点,胡风成为毛泽东的打击对象。据官方统计,这场运动中92人被逮捕、62人遭隔离监禁、73人被停职审查,2100人受到株连。虽然包括胡风在内只有3人被正式判刑,多名被认定为骨干“胡风分子”者仍经历了数十年的监禁和劳改。 导演彭小莲的父亲彭柏山(时任左联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也因“胡风反革命集团在党内的代言人”这一罪名被监禁1年7个月,流放8年,并于1968年被殴打致死。 2003年起,彭小莲和闽燕墨雨走访了20多位仍健在的胡风案幸存者,历时五年多,拍摄制作出《红日风暴》。结合胡风本人的录音、对胡风案幸存者、受害者家属,以及国内外学者的采访,《红日风暴》完整地讲述了反胡风运动的全过程,以及这场运动对于受害者及其亲友持续二十多年的影响和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巨大身体和心理创伤。 作为第一部记录反胡风运动的影片,《红日风暴》讲述了这些较少为人所知的左翼诗人和作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学参与革命。同时,该片也反映出毛时代针对知识分子的多场政治运动是如何一脉相承,统一于控制思想、铲除异己的总目标之下。
图书
胡风回忆录
《胡风回忆录》是文学理论家、诗人胡风(1902-1985)晚年口述,并经由他人整理、编辑而成的著作。这部回忆录主要记载了胡风从早年经历、求学日本、投身左翼文学运动,到与鲁迅等文化名人交往,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卷入震惊全国的“胡风事件”并长期遭受政治迫害的曲折人生。 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详尽地回顾了胡风一生中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历程,展现了胡风对文艺理论的探索,以及他对“主观战斗精神”等文艺思想的坚持。书中包含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他与友人、同志的书信往来,以及对当时文艺界思潮和人物的评价,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胡风事件”的珍贵视角。
图书
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李辉的《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是一部对“胡风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梳理的纪实性著作。作者李辉以其严谨的考证和丰富的史料,力图还原这一历史公案的真相。 本书详细描绘了胡风及其追随者,在1955年如何被指控组织“反党集团”,从而遭受了长达数十年政治迫害的全过程。李辉通过查阅大量档案文献、当事人回忆录以及访谈资料,揭示了“胡风事件”发生、发展及其对当事人命运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书中不仅探讨了事件背后的复杂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冲突,也深入剖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紧张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