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王若水

王若水(1926—2002)是文革时期毛主义的著名反对者,改革开放时期担任《人民日报》编辑,后遭到清洗。

他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进入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随后于1950年调入《人民日报》社,从此开始了长达38年的媒体生涯。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王若水是文革期间思想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他曾撰写《清除胡适的反动哲学遗毒》等文章,受到毛泽东赏识,成为《人民日报》的一派领袖。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王若水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基于对文革和“极左”思潮的反思,他逐渐转向对当时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主义异化现象的批判。他批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压迫,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他因此失去毛泽东的支持,成为与“极左”思潮和林彪派系对抗的关键人物。1972年,他撰写了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但遭到张春桥和姚文元的反对,最终被撤职,并被发配到大兴县红星人民公社劳动改造。

文革结束后,王若水重新回到《人民日报》,担任副总编辑并负责理论、文艺和社论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积极推动思想解放,批评极左主义,并推动社会和文化改革。他是文革的早期否定者之一,认为文革“是用错误的方法对错误的对象进行的一场错误的革命”。1983年,他因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而被免职,并在“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受到批判。1987年8月,因为支持八六学潮,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大量反对意见,他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被中纪委勒令退党,1988年离休。王若水在1992年写作的《没有结束的求索》中回顾自己的多年工作,坦言“大部分不是所谓的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专制者效劳”。他回忆起理论部的日常工作就是“进行理论教育,为政治服务,根据政治任务的变化,一个时期宣传这个,一个时期宣传那个”。

离休后,他继续参与学术活动,并多次应邀赴美访问交流。1998年,王若水作为访问教授前往瑞典隆德大学,继续从事思想研究工作。2002年1月9日,王若水在陪妻子冯媛访美时,于波士顿因病去世,享年75岁。

此创作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