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创作者

显示集合中的 232 名创作者

232 creators

罗宾·门罗

罗宾·门罗(1952 年 6 月 1 日-2021 年 5 月 19 日),英国学者、作家、人权倡导者,中国 1989 年民运的见证人。门罗曾在爱丁堡大学攻读中国研究,1977 年作为文革第一批外国学生赴中国学习。1979 年回到伦敦后,门罗加入国际特赦组织担任中国研究员。1987 年,门罗移居纽约并加入人权观察组织;1989 年至 1998 年,他担任人权观察首席中国研究员及香港办事处主任。八九民运期间,他曾前往天安门广场并亲历六四事件。 1999 年,门罗回到伦敦,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博士,研究中国政府利用精神病机构打压异见者的问题,并于 2005 年获得博士学位。2003 年,门罗回到香港,加入中国劳工通讯组织,该组织创办人是他曾协助逃亡的八九民运领袖之一韩东方。2011 年,门罗被诊断出癌症,后退休并移居台湾。 2021 年 5 月 19 日,门罗因并发症去世。 门罗曾撰写大量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文章,并与乔治・布莱克合著《北京黑手:中国民主运动的反抗人生》一书,追溯三位主要天安门民运人士的生平并解释该民主运动的起源。

麦克法夸尔 (中文名:马若德)

沙叶新

单少杰

单少杰(1953—),学者。单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88年获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获教授职称,现已退休。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中国历史。单曾于2001年出版《毛泽东执政春秋》一书,从哲学角度分析毛泽东的执政历程及评价其功过。

申渊

作家申渊,本名陈愉林,1936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流放边疆劳改。1978年平反后,他恢复中共党籍,在体制内任职。1989年,因不满中共镇压64学生运动,他离开中国大陆移居香港。2007年他参与组织成立五七学社,常年投身于历史资料收集,主要从事反右运动研究。2019年12月28日,他在上海市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史卫民

司马璐

司马璐(1919—2021)为中共党史专家,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于延安和重庆工作,与多位国共高层人物有过接触了解。他曾担任过抗日军政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华日报》办事处主任,曾受陈云指派到敌占区做地下工作,还当过朝鲜义勇队的中共代表。由于目睹党内斗争的残酷以及在党内屡受打击,他于1943年脱离中共,自此持续参与民主倡导活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创办《自由东方》杂志,组织“中国人民党”;后因中共迫害出走香港,在香港成立“中国自由作家联谊会““自联通讯社”,创办《展望》杂志和“中国问题研究中心”;1983 年移民美国,主持过《探索》杂志,并创办「中华学人联谊会」。 司马璐长期致力收集研究整理中共党史,个人著作有《斗争十八年》《中共党史暨文献选粹》《瞿秋白传》《中国和平演变论》《当代中国政治》《红楼梦与政治人物》《中共历史的见证》等二十余本。

宋柏林

宋柏林出生于红色家庭,其父宋维轼曾是解放军将领。文革时宋就读于北京的清华附中,是红卫兵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第一次接见红卫兵,宋是最先见到毛泽东的学生之一。文革前宋坚持写日记,文革初期也未间断。他的日记中涉及清华附中红卫兵的部分被认为很有历史价值,文革研究者余汝信将他这一时期的日记编辑成书,书名《红卫兵兴衰录:清华附中老红卫兵手记》。

宋永毅

苏晓康

孙立平

孙立平(1955年5月7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孙系辽宁绥中人,1978年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又考上南开大学学习社会学。1983年至1999年,孙在北京大学执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2000年,孙转入清华大学执教,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特邀研究员。孙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改革,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作出分析,著有《发展的反省与探索》《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重建社会—转型社会的秩序再造》等书。

谭蝉雪

谭蝉雪(1934—2018),广东开平人,1957年在兰州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因言获罪被被划为右派。1958年8月,她和兰州大学另外41名右派师生被下放到甘肃天水县劳动改造。在1960年大饥荒最惨烈的年代,兰州大学右派学生张春元(参见本站关于张春元的条目)、顾雁(参见本站关于顾雁的条目)等人决定出版地下刊物《星火》,揭露真相、批判时政,谭蝉雪及北大学生、诗人林昭(参见本站关于林昭的条目)也卷入其中。《星火》核心成员日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谭蝉雪因参与《星火》被判入狱14年,1973年出狱,被安排在酒泉一家工厂就业。1980年平反后,谭在酒泉师范学校任教,后任职于敦煌研究院,1998年退休后移居上海,2018年6月1日病逝。 从2004年开始,谭蝉雪致力于为《星火》杂志及历史立传,十几年中她远赴兰州、天水各地搜集资料,完成并出版了《星火: 兰州大学“右派反革命集团案”纪实》一书。她还与友人一字一字整理林昭在狱中写下的血书成《林昭文集》,为这段历史留下珍贵纪录。

谭合成

谭合成(1948—),湖南长沙人。谭的父亲曾是国民党将领;母亲为辛亥革命参与者之女,曾任国民大会代表,文革期间受到批斗。谭在文革期间曾经参加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后来学习木工。1978年恢复高考后,谭考入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工厂工作。谭爱好写作,其报告文学作品获奖后受到当时《芙蓉》杂志编辑赏识,随后进入该杂志社当编辑。1984年,胡耀邦派出1300余名官员前往湖南道县调查1967年发生的大屠杀。谭作为媒体工作人员一同前往,在当地获得大量机密文件和访谈资料,完成了十万字的纪实文章。但不久后,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开始,谭被告知其文章无法发表。谭决定继续调查,多次独自前往道县做采访、补充原稿,并于2010年经由香港由天行健出版社出版《血的神话——1967年湖南道县文革大屠杀纪实》,全书共九卷、83章、超过50万字。根据谭的调查,从1967年8月13日到10月17日的66天里,有 9千多村民因被扣上反革命罪名而被杀或被迫自杀,其中包括妇女儿童。

谭作人

唐德刚

纪念“六四”事件民间委员会

老虎庙

张世和,(1953年9月27日—)网名老虎庙,陕西西安人,公民记者、纪录片编导,人权行动者。 张世和出生于干部家庭,父亲任职于陕北地区公安部门,平反后担任过林业部副部长。文革期间,他的父母遭迫害双双入狱。1970年,还未成年的他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送到山里修铁路。<a href=“https://www.chinafile.com/library/nyrb-china-archive/my-responsibility-history-interview-zhang-shihe ”>他在采访中这样描述他当时的经历</a>: “我被派去修西安到青海的铁路。有 190多人死在那里。我们当时才十几岁,要背将近 40 斤重的水泥袋。 大家挑着两袋水泥上山,很多人的身体就这样毁了。专业轨道工一个月能铺28米,我们铺了37米。” 文革后,张世和曾在陕西钢厂干轧钢工。1983-1990年,他曾开办中国第一家民营书店,八九民运后因无法售卖外国书籍以及受地方作协干预而关停。 90年代末期互联网在中国兴起,张世和开始使用网名老虎庙,用骑行等方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在网上传播。2004年,他因现场拍摄发布北京王府井杀人事件,被《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多家媒体称为“公民记者的第一实践者”,他因此广受关注。他的记录多关乎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包括矿难、流民、访民等,共发布近千个视频,还发起过多项公益行动。 2013 年,<a href=“https://www.nytimes.com/video/opinion/100000002225772/a-long-ride-toward-a-new-china.html?searchResultPosition=6”>《纽约时报》发布了关于张世和的视频报道</a>,当时他正在中国骑行,拍摄关于中国农村的视频。如今,<a href=“https://space.bilibili.com/569775098”>他主要在 Bilibili上活动</a>,发布各种主题的访谈视频,包括对文革幸存老人、律师,以及学者谌洪果的访谈。2015-2021年间,张世和与谌洪果和江雪一起在西安经营“知无知”空间。 张世和也积极关注和参与人权行动,他曾为发起“新公民运动”的公盟和许志永拍摄视频和纪录片,还曾参与拍摄50多集系列人物访谈《努力走向公民社会》(本站亦有收藏),记录各界人士对公民社会的看法。2011 年,“茉莉花革命”爆发后,北京异议人士遭到严厉打压,张世和被遣送回西安,并在那里生活至今。 在采访(同上)中,他被问到既然他的电影无法在国内上映,为什么还要继续拍片,他回答说,希望自己能为后代留下一个记录,一个能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方舟:“你们一直问我为什么,但我不太擅长回答这些理论问题。我只知道我要继续下去,这是我对历史的责任。” 关于张世和的更多信息请参见《星火:中国的地下历史学家和他们为未来的斗争》(张彦,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社,2024 年)《中国猛博: 新媒体时代的民间话语力量》(编著翟明磊,香港天地图书)。

泽仁多吉

泽仁多吉(1937年—1991年12月25日),父亲为汉族,曾为国民党军官,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因负伤留在四川,母亲是四川德格当地的康巴藏人。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途经德格时,13岁多吉被父亲送去参军,入藏担任翻译,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吉曾在西藏军区工作,参加过1959年平息藏区骚乱以及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4年2月,多吉参与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的组建并运营《对流落国外的藏族同胞的广播》节目,1966年2月任边防科副科长。文革期间,多吉因部队里派系斗争激烈而受到整肃,被调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期间曾担任康定地方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部长,以及甘孜军分区副参谋长、参谋长等。1990年6月,多吉回到拉萨上任西藏军区拉萨军分区副司令员。1991年12月25日,多吉因病去世。 多吉是一名业余摄影师,西藏文革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2006年,其女唯色将近三百张主要拍摄于1966至1970年的照片整理成《杀劫》一书在台湾和美国出版。

唯色

密西根大学全球女权主义项目

显示第 121–140 条结果,总计 232 条
  • «
  • 1
  • 2
  • 3
  • 4
  • 5
  • 6
  • 7(current)
  • 8
  • 9
  • 10
  • 11
  • 12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