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民间档案馆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En
  • Zh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全部创作者

显示集合中的 232 名创作者

232 creators

艾晓明

艾晓明(1953—),女权学者、写作者、纪录片工作者。 1987年底,艾晓明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是文革后第一位文学女博士。她于1988年至1994年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1994年起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于2013年正式退休。 作为黑五类子女,艾晓明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文革的残酷。她的外公唐生智是国民党陆军上将,父亲艾仁宽在文革时曾被打成右派,当时年仅13岁的艾晓明不得已贴大字报批斗自己的父亲,并被迫与父母分开生活。 为了融入体制, 她于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共青团下属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在此期间,艾晓明结识了小说家王小波等独立人士。1988 年,她在香港花了一年时间研究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并翻译了他的作品《小说的艺术》。 1989年,她回到北京,面对天安门抗议活动一开始感到不知所措。鉴于其文革经历,她对运动持怀疑态度,但她还是给绝食者送去了毛毯,并坚定捍卫学生的言论自由。六四之后,虽然避免了被逐出校园的命运,她还是于 1994 年搬到了氛围更轻松的南方,在中山大学任职,专注于女性主义研究。 1999 年,艾晓明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南方大学访学一年,期间她开始接触纪录片,每天看两到三部电影。同时,她也注意到许多当地学者都积极参与政治倡导行动。这段经历也成为她学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回国时,她带回一本美国女性主义话剧《阴道独白》的剧本,并将其译成中文。2003年,她创办中山大学性别教育论坛,带领学生排演《阴道独白》,并邀请她的老朋友、纪录片导演胡杰(<a href="http://108.160.154.72/s/minjian-danganguan/item/58">参见本站关于胡杰的条目</a>)帮助她记录该剧在中国演出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制作纪录片,后来和胡杰合作拍摄了多部影片,包括《白丝带》《中原纪事》《关爱之家》等。同年,艾晓明还介入“孙志刚案”,推动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后又介入 “黄静案”“太石村”等公共事件。 她的其他纪录片作品包括关于2005年广东番禺罢免村官事件的《太石村》,关于2008年四川地震的《我们的娃娃》,关于2010年乌坎事件的《乌坎三日》,还有近年完成的《夹边沟祭事》等。 2010年1月,艾晓明与专注性别平等的公益律师郭建梅共同获得表彰女性自由的国际人权奖项西蒙·德·波伏娃奖。 因其倡导行动,艾晓明长期面临当局打压,但依旧持续抗争至今,记录真实的历史。 关于艾晓明的更多信息和作品请参见<a href=“https://aixiaomingstudio.blogspot.com/”>艾晓明工作室博客</a>和她的<a href=“https://matters.town/@tianguowawa”>Matters</a>主页。

鲍朴

鲍朴为香港新世纪出版社负责人,该出版社规模不大但极具影响力,专门出版在中国大陆无法出版的政治书籍。鲍朴是赵紫阳政治秘书鲍彤之子,年轻时参加了1989 年的天安门抗议活动,随后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并从事咨询工作。2001 年,他移居香港,先在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工作。2005 年,他与妻子 Renee Chiang 创办了新世纪出版社。 鲍朴出版的书籍多为挑战中共正统历史叙事的作品,其中包括赵紫阳回忆录《改革历程》和徐勇的 1989 年天安门抗议活动摄影集 <a href="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50225/c25tiananmen">《底片》</a>.

鲍彤

卜伟华

卜伟华(1950—),江苏如皋人。卜于1963年考入北京清华附中,文革期间是红卫兵一员。1969年,卜到陕西延川县插队;1971至1975年,在沈阳军区3262部队当兵;复员后在北京工业学院工作。1977年,卜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82年毕业后到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工作,1988年到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2010年退休。 卜多年来致力于文革史的研究和对文革资料的搜集、整理,作品包括《清华附中红卫兵成立始末》和《砸烂旧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等。

蔡楚

韩倞

张戎

张戎(1952年—),英国籍华人作家。张出生于四川宜宾,外祖父是国民政府军事将领薛之珩,父亲是四川宣传部副部长。文革中,张曾加入红卫兵,当过农民、翻砂工和电工。因为她的父亲后来因为对文化大革命提出温和批评,其父母被打成走资派并遭批斗和酷刑。1973年,张进入四川大学外语系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张获公费资助赴英国约克大学读语言学,1979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共执政以来首位获英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她曾在论文大学亚非学院任教,为该院荣誉院士。 张戎著有多部中国历史传记作品,在西方有较大影响,包括、《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1986年, 与丈夫乔·哈利戴合著)、家庭自传《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1991年)、《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年,与丈夫乔·哈利戴合著)、《慈禧: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2013年)和《宋氏三姊妹与她们的丈夫》(2019年)。

陈斌

陈诚

陈诚(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浙江人。1919年,陈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炮科学习,192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2年6月毕业后分配到浙江绍兴浙军,后离队投奔广州的建国粤军,官至上尉连长,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陈因战绩出众被孙中山点名送进黄埔军校受训。陈曾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两次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历任军长、兵团总指挥、集团军总司令、军政部长、湖北省政府主席、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要职。到台湾后,历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副总统和中国国民党副主席。1965年,陈因肝癌病逝。 2005年,台湾国史馆出版发行《陈诚回忆录》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分六卷,涵盖北伐、国共战争、抗日战争、台湾建设等内容。

陈峰

陈品霖

陈品霖(1991年8月8日—),网名Plato,籍贯福建省霞浦县,生活在上海市,白纸运动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导演。 在习近平政府推行清零政策三年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由受到严重侵害。而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一场大火彻底将民众对防疫政策的不满点燃。2022年11月26日,当上海人民自发聚集街头悼念火灾中逝去的同胞时,没人料到这场悼念活动将引发全国范围內对防疫政策的抗议。当天陈品霖与女友在上海乌鲁木齐中路的抗议现场拍摄了大量抗议视频。陈品霖认为需要在历史上需要留下白纸运动的痕迹,于是写了剧本,剪辑制作成纪录片《乌鲁木齐中路》,英文名为《并非境外势力》(NOT THE FOREIGN FORCE)。 2023年11月,“白纸运动”一周年之际,陈品霖将纪录片上传至油管(Youtube)和X(原推特)等社交平台,获得数十万人观看。不到一个星期后,陈品霖与女友遭到拘捕。后女友被取保,陈品霖则一直遭到羁押。 2024年1月5日,陈品霖被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批捕,被羁押在上海市宝山区看守所。 2024年9月26日,律师会见了陈品霖,得知他在看守所睡觉要侧身,一个月才放风一次, 看守所没有依法保障他的合法权利。 据维权网2025年1月7日报道,陈品霖案一审于2025年1月6日下午1:45分在宝山法院刑庭第三法庭开庭,他被判刑3年6个月,刑期至2027年5月27日。

陈小雅

陈小雅(1955年—),湖南长沙人, 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当过编辑、记者,后进入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1996年,她在台湾出版《天安门之变——八九民运史》一书,被政治学所解聘。但她坚持继续研究这一课题,搜集资料、补充采访,将原书扩充至三卷,共136余万字。2019年1月,陈小雅计划出国旅游,却在边境遭到阻拦,因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被限制出境。

陈永发

陈永发(1944年9月1日—),历史学者。陈出生于四川成都一农工家庭,1949年举家搬到台湾。陈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并取得硕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并获历史博士学位。陈历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通信研究员,2004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 陈永发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著有《红太阳下的罂粟花》《延安的阴影》《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等。

郑念

郑念(1915年1月28日—2009年11月2日),美国华裔女作家。郑念祖籍湖北,其父曾留学日本,并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官员。郑念曾就读于北平燕京大学,后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获硕士学位,并在英国与中国留学生郑康琪结婚。完成学业后,郑念夫妇回国支援抗战,郑康琪加入外交部,后任中国民国驻澳大利亚官员,夫妇二人在澳洲生活了七年。1949年后,郑念夫妇回到上海,郑康琪在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任上海办事处总经理。1957年,郑康琪因癌症去世,郑念继其夫在上海任职壳牌石油公司,担任英国总经理的助理,直到文革前夕。文革期间,郑念被指控为英国间谍,遭到抄家,1966-1973年被关押在上海市第一看守所,期间其独生女被红卫兵打死。出狱后,郑念进入政协工作,1980年郑念移居美国。1986年,郑念出版《上海生死劫》一书,记录她从文革开始到1980年出国这段时间的个人经历。该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出版。2009年11月2日,郑念因病在华盛顿特区去世。

蔡淑芳

蔡淑芳曾为《星岛日报》记者。1989年4月,刚入职两年的她被派驻北京报到五四运动70周年,时值八九民运爆发。在北京的四十天里,蔡淑芳全程见证,完成了数十篇新闻报道,之后她也继续作为人权活动人士和义工参与社会运动。

从维熙

崔卫平

崔卫平(1956年—),江苏省盐城人,学者、翻译家。 崔卫平出生于地方干部家庭,文革期间她的父母曾被送去五七干校,崔卫平也随父母下放到农村。1974年高中毕业后,崔卫平再次到农村插队三年,在江苏射阳县种棉花。关于那个年代,她这样<a href="https://minzhuzhongguo.org/?p=23005">描述</a>自己的反思:“第一,真相是埋藏在地下的,真理并不流行,相反,它们需要有人坚持,这种坚持有时候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现实的未必就是合理的。第二,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一段非常弯曲的道路,尤其是在思想上,很多从前被奉为圭臬的,只是一些十分荒谬的东西,它们或许已经深深进入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需要不断反思才能加以清除。” 作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她于1978-1984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文艺学硕士学位。1984年,她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先后任教于文学系、社科部和基础部,1999年升任教授,2011年退休。 崔卫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1993年,崔卫平偶然读到哈维尔的书,从此开始研究政治哲学,特别是当代东欧思想文化。她是哈维尔以及波兰思想家米奇尼克作品在中国大陆最早的翻译者和引介人,译有《哈维尔文集》《通向公民社会》等。她的个人著作有《带伤的黎明》(1998)、《不死的海子——海子评论集》(1999)、《我见过美丽的景象》《看不见的声音》(2000)、《积极生活》(2003)、《正义之前》(2005)、《我们时代的叙事》(2008)、《思想与乡愁》(2010)、《迷人的谎言》(2012)等。 1999年3月,崔卫平在《文论报》上发表文章《批判,以什么名义?》,提出“哈维尔为什么要批判极权主义、到底我们批判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她将这篇文章作为她从事社会政治表述的一个起点。<a href="https://minzhuzhongguo.org/?p=23005">她说</a>,“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批判、要反抗,而不是简单地去批判和反抗……是希望不要再重复前人所走过的弯路,不要重复他们的错误。某种既定的思维方式,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顽固。即使在那样极左的历史结束之后,它还会存在很长时间,尤其是同样会存在于新一代批判和反抗的人们身上。” 受汉娜·阿伦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启发,加之网络的兴起,2000年以来崔卫平积极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社会批评。<a h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299893.html"她说</a>,“我写作是为了把隐蔽的东西带到亮光之下。”就像哈维尔那样,“让看不见的看见,听不见的听见。” 2010年,她被《时代周报》评为年度十大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崔卫平坚持履行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多年来积极就公共事务发声。2008年,崔卫平签署《零八宪章》,2009年3月11日在布拉格与徐友渔(参见本站关于徐友渔的条目)、莫少平律师代表《零八宪章》主要起草人之一刘晓波和全体签署人领取“人与人(Homo Homini)”人权奖。

戴煌

戴煌(1928年2月—2016年2月19日),江苏阜宁人,作家、记者。戴煌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7年调到新华社当记者。1957年,因提出反对中国共产党党内特权被划为右派,发配到东北林场劳改,1978年获平反重返新华社。2006年,戴煌因病去世。戴煌著有《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等书。

戴晴

戴向青

戴向青(1928-1994),吉林省舒兰县人,1946年参加国共内战,1949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到江西工作,1965年从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班毕业。戴长期从事党校教育工作,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建、党史教研室主任、教育长和副校长,1986年评为教授。戴曾主编并与他人合著出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AB团与富田事变始末》等多本党史书籍。
显示第 1–20 条结果,总计 232 条
  • «
  • 1(current)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 12
  • »
  • 关于我们
  • 全部馆藏
  • 民间历史地图
  • 创作者
  • 民间历史简报
  • 联系我们
  • 其他资源
© China Unofficial Archive